Published on

我们生活在差异里

对不起余华老师,小小碰一下瓷

上周我去了上海,见了我研究生时代关系最好的同学,我们已经快九年没见了,他头发理得很短,略显发福,就称呼他为亮子吧。亮子还在一家芯片设计公司上班,从毕业后到现在一直没换过,已逾十年。这对于我来说有些不可思议,疫情以来,「降本增笑」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谈资,而他却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事情,同样的工作,同样的生活,难能可贵。

亮子过着高度重复机械的工作生活,每天要到十点以后才下班,周末也得去。他说:「有时就连洗个澡,都会影响我的睡眠时间,往往回家倒头就睡。」我向来痛恨此事,他却说:「这和那种无效加班不同,是真的安排了超出负荷的任务,多到做不完。」问及为何不换工作,他说被公司上市的饼钓着,员工签了协议,已经预缴了一部分资金。

亮子还向我要了翻墙的教程,说想在领英上更新一下简历,而领英在大陆已经不能用了。临走我非常想让他平时多在社交网站上联络,培养一些兴趣爱好。但看他的现状,恐怕也是奢望,于是我挥手道别时,只是说了一句:「祝你早日脱离苦海!」

我如今做着完全远程的工作,也得益于工作的自由,能陪老婆孩子去上海玩了一圈。我平时习惯了上墙外的网,和跟我同样喜好的「网友」们互动,谈笑风生,臧否时事。我们在这种自由的氛围里,些许爹味的言论就会被喷,久而久之就汇集了一些有相似生活态度的人。但我有些反感「同温层」这个词,我们在虚拟的网络上久了,不要忘了现实中那些曾经的同学、朋友,他们还真实地生活在这个差异的世界里,体会着他们的悲欢。亮子是我的研究生同学,并不是老家县城小学的同学,我们的视界起初并没有什么不同。只是后来,被不同的工作、不同的环境,渐渐地塑造成现在的样子。正如《代码之外第一期听众来信》所说的,第一份工作决定了我现在的样子,我至今非常感谢它。

周围的人大都是相似的,但除此之外存在着更多其他的人,我需要认清这种差异,并包容它。